从奶皮子糖葫芦看景区发展

海拉尔清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里,飘着焦糖香的糖葫芦摊位前早已排起长队,玻璃柜里红亮的传统山楂串、裹着奶皮子的草原款错落摆放,“支付宝到账”的提示音此起彼伏。

这个冬天,一款创新的奶皮子糖葫芦意外走红。在海拉尔,穿厚棉袄的人们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排起长队,只为等待那串蘸好糖稀的山楂与奶皮子。

这款融合传统冰糖葫芦与草原奶制品的美食,正从街头巷尾的“小生意”成长为潜力巨大的“特色产业牌”

当网红产品带来消费热潮,景区如何与这类爆款美食联动,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价值,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课题。

从奶皮子糖葫芦看景区发展插图

01 网红单品:从街头小摊到特色产业

奶皮子糖葫芦的爆火并非偶然。在海拉尔,糖葫芦已跳出“流动小摊”的局限,朝着“多场景、多品类”的方向生长,成为带动区域消费的“甜蜜引擎”。

漫步海拉尔全城,从夜市、购物广场附近的推车摊,到超市、开发区的固定商铺,售卖场景遍布街巷。

品类更是透着鲜明的地域创新:经典款守着“七分糖三分火”的熬糖老手艺;草原款把牧民家的奶皮子、奶豆腐等本地特产裹进糖衣,成了游客必带的“地域伴手礼”;网红款则瞄准年轻人,推出菠萝蜜夹酸奶草莓等新奇样式。

奶皮子这一草原精华的制作,是门代代相传的传统手艺。呼伦贝尔草原作为世界公认的黄金奶源带,牧草富含矿物质,河水清冽甘甜,孕育出的奶牛乳汁干物质含量高,风味格外浓郁。

在冬日旺季,海拉尔不少糖葫芦摊位日均销售额可达3000-4000元,部分热门摊位甚至能突破万元。

这不断攀升的销售额,清晰展现着“小糖球”撬动的“大收益”。

02 现象剖析:奶皮子糖葫芦为何爆火?

奶皮子糖葫芦的走红,首先源于其独特的风味体验。本地的鲜奶皮子与清爽水果巧妙结合,外层是薄而透亮的糖衣,咬下去“咔嚓”作响,内里却保持着冰凉醇厚的质地。

这一口下去,外脆内润,冰凉爽滑,被游客们趣称为“可以嚼着吃的冰淇淋奶糖”。

这款产品更在社交媒体上展现出强大的“打卡”属性。高颜值的冰淇淋自带社交分享价值,不仅直接拉动了周边商户的客流,还通过游客们在社交媒体的分享,成为吸引更多游客的引流利器。

在北京,团结湖一档口前排起百米长龙,有学生专程从海淀赶来打卡。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多地都在上演。

奶皮子糖葫芦还成功实现了“单品引流、场景消费、文化增值”的良性产业链条。

当游客要的不仅仅是解暑降温,更是能够即时获得的“文化体验”和“分享打卡的乐趣”,这款产品便超越了食物本身,成为一种社交货币和文化载体。

从奶皮子糖葫芦看景区发展插图1

03 景区联动:美食IP赋能文旅融合

景区与网红美食的联动,并非简单引入摊位,而是需要深度整合与创新。

政企精准对接是基础。唐山市在“唐乡味道”美食进景区甄选交流活动中,组织30余家景区与40余家餐饮企业开展“一对一”供需对接,甄选出一批适合进入景区销售的优质美食产品。

这种精准对接助力景区完善“吃住行游购娱”全链条服务,让地方味道从街头巷尾走向更广阔的旅游市场。

跨业态联动创造多赢。唐山活动巧借“两场音乐盛宴”与唐山国际马拉松的客流优势,创新推出“票根换美食”惠民举措。

千余名观众凭演唱会门票或马拉松参赛证享受消费折扣,直接拉动建国里文旅街区餐饮消费同比增长40%,形成“文化演艺引流、体育赛事聚客、美食消费留人”的良性循环。

文化深度挖掘提升产品价值。当一款文创雪糕成为“社交货币”,游客要的就不仅仅是解暑降温,更是能够即时获得的“文化体验”和“分享打卡的乐趣”。

西安的“冰馍馍”文创冰淇淋,外形高度还原了陕西名吃肉夹馍,内馅创新融合了咸甜口味,而包装则是本地农民画师创作的作品,从里到外都透着浓浓的陕西味儿。

04 智慧赋能:云景通系统的科技支撑

面对美食与文旅的融合趋势,智慧景区管理系统成为有效对接的重要工具。以中国联通开发的云景通系统为例,这类平台如何帮助景区接住网红产品的流量?

一体化管控平台是核心。中国联通为多个5A级景区打造的一体化管控平台,可对分散的信息化系统数据全面接入,通过数据感知景区运行状态、员工工作状态、游客服务需求、景区经营成效等各环节。

“一码游”平台增强游客体验。云景通系统的“一码游”产品通过移动互联网帮助景区向游客提供便捷的游前、游中、游后服务,并通过一码游的电商中台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和服务,延伸景区经营范围,扩大收益来源。

在乌镇,游客在自助机前扫码购票,或直接刷脸入园,三秒即可完成核验。打开地图APP,“一张地图游乌镇”能一键搞定门票预订、路线规划。

数字工具赋能营销。彭水发布“彭水美食地图”小程序,为外地游客与本地商家建立直连通道,把分散的餐饮供给变成可导航、可交易的整合供给。

此类数字工具实现了从“流量”到“留量”再到“增量”的跨越。

从奶皮子糖葫芦看景区发展插图2

05 实践路径:景区接住流量的四大策略

对于景区而言,要接住奶皮子糖葫芦等网红产品带来的流量,需要系统化策略。

深化产品共创。景区不应只是简单引入网红产品,而应结合自身文化特色进行共创。就像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大雁塔、唐代诗人形象的“唐韵冰淇淋”系列,景区可以挖掘自身文化符号,与地方特色食材创新融合。

构建数字连接。景区可通过小程序、APP等数字工具,实现美食与旅游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。借鉴“一码游贵州”的经验,以一个二维码广纳文化和旅游信息资源,为游客提供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等方面的智慧旅游服务。

推动区域联动。黔东南州以景区联动改革为核心抓手,打破景区“各自为营”的壁垒,通过节赛引流、资源共享、客源互推,让雷山西江千户苗寨、丹寨万达小镇等热门景区的辐射力持续释放。

这种联动带动周边村寨与非遗景点崛起,实现从“热门独秀”到“全域共荣”的转型。

创新体验场景。重庆彭水在“武陵山·火锅美食文化活动”中,设置五十余个特色展位,十余个市县联动“带菜带货”,把区域味道搬到同一消费场景中。

现场10米“巨无霸”火锅完成从“噱头”到“社交货币”的转化,三百余人同席共宴成为天然传播点。


在乌镇,智慧生活场景早已融入日常:游客扫码购票刷脸入园,地图APP一键搞定路线规划,甚至连酒店布草都配有二维码,扫码便可查看PH值与检测报告。难怪人们总说:“在乌镇,你可以看见数字生活的模样。”

智慧文旅系统如同一个无形的纽带,将爆款产品、景区资源与游客体验紧密相连。当奶皮子糖葫芦这样的网红美食带来初始流量,一个成熟的智慧管理系统则能让这流量流动起来,渗透到景区的每个角落,最终沉淀为持久的品牌价值。